深化课程改革 建设高品质高中
徐州市教育局
近年来,我市普通高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全面育人、聚焦核心素养,不断健全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涵、优化实施办法、提高课程效益,全面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当前,我们正积极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省教育厅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品质课程,奋力建设新时代高品质普通高中。
一、深刻把握教育趋势,提供更加丰富、更有内涵的高品质课程
高品质高中建设,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怎么认识“高品质”,一是怎么达到“高品质”。无论是认识还是达到,都隐含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这种评价标准,要放在整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下判断:高品质高中本质上是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表现,是普通高中帮助学生迎接未来挑战的社会责任,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品质高中需要理念新、师资强、课程优、管理精、质量高、特色明、声誉好,而其建设一定要突破学校惯性的发展路径,重新认识课程、学习、学生和学校的一切,以新的眼光、新的标准谋划和推动学校的深度系统变革,“接着建”而不是“照着建”。
1.深刻认识“课程的力量”,在大课程观视野下构建素养培育为本的多层次、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学校是否具有多样形态、多元开发、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否能够呈现丰富的学习形态和空间,是当下判断一所学校办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我市鼓励引导各高中学校完善课程顶层设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整体考量,切实发挥系统育人效应。
大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在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我市各高中学校根据学校、教师、特别是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市教研室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指导下,按照“调整内容、调控进度、调节难度、调换方式”的原则,灵活采取单元教学、专题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联结教学、融合教学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补偿教学、巩固教学、拓展教学等分层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落地生根。
构建完整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下,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按照“理念指导、目标引领、课程类别、具体课程”的思路,坚持“挖掘资源、发挥优势、适应学生、促进发展”的导向,贯彻“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选择充分、助推成长”的原则,开发建设并积极实施具有学校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通过制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和优化更新制度,开发校本课程选课指南和网上选课评课系统,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适宜的课程资源。我市下一步将重点丰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等方面课程资源。同时,大市通过评选优秀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等活动,建设徐州市校本课程资源库等方式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特别是在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选修学分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设计与管理。
通过社团活动打通课程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通道。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体验和认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空间上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为此,我市多数学校都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至少 1 个社团、三年期间都要有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目前我市所有高中学校都有数量不等的学生社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归属的社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组建社团。为保证学生社团安全、规范、有效开展活动,各学校都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主管部门,制定了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社团活动指南、社团评价表彰制度等。指导各社团制定《社团章程》,明确社团性质宗旨、方向目标、组织结构、活动纪律等。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做学生社团指导老师或参谋顾问,并对工作职责予以明确规范。各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时间、经费、场地、设施、课程等方面的支持。市教育局与团市委、市学联于联合举办徐州市学生社团展示交流会活动,学生社团的精彩展示,不仅深受参观学生的好评,还加深了社会对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的价值体认。
2.充分发挥基地的力量,在大课程观视野下通过项目引领、资源聚力等各种策略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我们认为,课程基地建设是学校提升课程领导力和办学品质的“超车道”,是对学校各种空间资源和教育关系的深度重组联结。因此,在 2011 年我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后,我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逐渐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基地建设评估体系,并初步总结出课程基地建设的“徐州表达”:以“精心选题、耐心培育、优质建设、高效运转、辐射引领”为建设原则,以“课程基地建设—教与学方式改变—课题研究助力”为建设路径,以“物型环境改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业务提升、学校特色彰显”为建设目标,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目前我市共创建省级高中课程基地 41 个、市级课程基地 15 个,基本实现了四星级高中省级课程基地全覆盖、三星级高中基本实现省级或市级课程基地全覆盖。徐州高级中学、侯集高级中学等一大批高中在基地建设中脱颖而出。
二、持续推进教学改革,打造对接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的高品质课堂
1.加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区域课改方案和推进策略。2013 年底开始实施的“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行动计划”的初衷就是针对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区域整体推进课改困难的问题,希望通过中观层面课改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让国家课改落地,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它以“学-讲”为行动导向,“教学关系”为着力点,“行为改进”为核心,在全市城乡 1400 余所学校 2.5 万个班级整体推进,分层实施。教师在“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等课堂要素指导下,围绕“学-讲”自主生成教学方式,避免机械化,增强课改内生动力。“教师创造、整体推进、技术支持、教研创新”的实施策略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内生力,不仅改变了教学理念,更改善了师生关系,提高了课堂效益,提升了区域教育教学的品质。这一项目在 2018 年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更为重要的是,其学生中心、以“讲”促“学”、思维主导的理念和方式与高中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完全吻合,形成共振,为徐州的高中学校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三新”研究,用课题引领高中学科建设。从 2017 年新版课程标准颁布到2018 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一系列的文件,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指引了未来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高中教学将面临更加深刻的变革,那就是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参加新高考。从本质上看,高中教学改革“新”在以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为标志的高中教育品质提升的教育质量观的落实上,“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上,“新”在加强实践活动的课程整合与创新这一抓手上。为此,徐州借助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支持,组织了基于“三新”的大面积、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并探索适合本地师资需求的“三新”培训课程。仅 2017—2019 年,就完成了省级、国家级培训 2000 余人次,市级培训近 2 万人次,邀请了纪明泽、张敏强、郑桂华等课标组专家和考试评价专家来徐授课。2019 年 7 月立项了《基于“三新”的区域性普通高中学科建设与质量提升实践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围绕学科建设(包括学科队伍、学科课程、学科资源、学科评价等诸多方面),包含了“教材使用跟踪监测与质量提升”、“学科新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等子课题,这一课题,旨在立足实际,用高质量的课堂、作业、考试、评价来奠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3.加强项目引领,用项目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品质高中的“品质”必然体现在其学术性、专业性和前瞻性,体现在其对课改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与突破。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与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江苏师范大学的项目合作。“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聚焦学习方式转变和大单元、大任务,让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着眼于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课程结构的搭建,让高中学校有更清晰的育人目标和办学定位,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骨干校长和教师跟岗研修”项目把一批批校长送到北京十一学校等名校学习,带来了先进的经验;‘彭城师道”全员培训课程项目为全市教师提供了集教学设计、课例示范、专家点评于一体的高品质培训课程……这些项目的开展基于问题,重点突破,也带动了骨干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徐州涌现了以“万人名师”张安义、全国优秀教师徐崇伟为代表的一批名优教师。
三、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更加便捷、更富效率的高品质路径。
1.完善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资源建设水平。一是完善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体系。各地持续加大投入,促进硬件设施逐步更新换代,为高中学校添置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各校信息技术装备标准基本达到省Ⅱ类要求。全市 76所普通高中均建成较高水平的校园网,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部分学校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二是建设“彭城课堂”资源库。推进以“彭城课堂”为中心,以“名师课堂”、“彭城公开课”、“微课堂”为支撑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微课资源 4000 个、微课社团资源 1000 个、“学讲”课堂 700 余节,实现了主要学科重点课程全覆盖。下一阶段,将着力于云服务支撑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建设,纵向打通部、省、市、县、校五级平台,实现各级应用的数据互通,横向连通徐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基础信息数据库的联动共享,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因材施教的精准服务。
2.促进深度融合,积极助力教学改革和教研机制创新。我市正在推进“基于信息化基础之上的‘学讲计划’”,引导教师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针对学生成长特点,以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度转型为依据,推进教育变革。
成效显著的项目进展有:一是智能巡课。智能巡课系统建立完善了课堂观察指标体系,记录课堂教与学的行为,为学校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为科学评价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一成果获得 2017 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二是进行大数据支撑下深度教研的徐州实践。2016 年起,我市与教育部课程中心共建徐州课改实验区平台,市教研室开始在质量监测教研员带领下,组建了 40 人的徐州数据员队伍。2017 年,徐州市教研室成立了“质量监测中心”,将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基础教育处等处室信息渠道打通,使教育数据来源更规范并形成了共享。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数据的力量及其对教学诊断、反馈与改进的重要作用。“用数据说话”已经成为对直属学校考核和对学科考试分析的基本原则。目前,已经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跟踪监测,能对高考试卷进行以小题为单位的对比分析。并能将这些数据及时分享给学校和学科教研员,以对教学进行精准改进。
3.创新工作机制,拓展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是形成“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学校使用”的建设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和专业化服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教育系统基础建设、宽带网络设施、无线校园网络、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应用系统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战略合作。二是形成“高校引领、有效融合”的运作机制。与华中师大联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研究院,进行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顶层设计,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等工作。三是形成“行政引导、刚性约束”的推进机制。更加侧重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邀请专家举办教育信息化研修和专题培训,强化校长、教师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