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

位置:首页>精准教学>理论文献>详情

基于精准教学模式的教学探究

2020年06月08日 点击查看:624

基于精准教学模式的教学探究

林颖聪

(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广东 珠海  519000


  要: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技能,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面临课时较少、重视程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等困境。在现实条件下,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精准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精准教学,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04-0148-03


Teaching Research Based on Precise Teaching Mode

LIN Yingcong

Jinwan schoolGuangdo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in Zhuhai

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skills i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t also cultivate students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lifelong learning. Howeverin the actual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such as less class hours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actual conditionsthe author applies the precise teaching mode in the actual teachingand develops the accurat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wordsbig dataprecise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0、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作为副科重视程度不够、课时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教学上困扰: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显然,在现有环境下,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而精准教学模式将教学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大数据教学系统推进精准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课堂,让教学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及其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1、传统教学模式的劣势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缺乏新意。在教学评价上,考试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传统教学模式虽然简单,易于推广,但存在很多的弊端,这种模式已无法担负培养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造高效课堂势不可挡,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精准教学得以迅速推广发展,已成为信息时代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2、精准教学模式的优势


精准教学是由奥格登•林斯利(OgdenLindsley)于20世纪60年代基于斯金纳的行为学习理论而提出的方法。起初精准教学的提出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因为只靠人工方式开展精准教学异常困难。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精准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通过设定精准教学目标、精准教学过程、精准作业等方式,通过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和精确诊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精准教学模式实践


笔者根据对精准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解,以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托信息化教学系统,进行了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下面以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学系统开展精准教学实践。


3.1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开展精准教学的基础,即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程度必须有一个精准的解释和描述。教学目标既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终点,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在课前要清楚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精准教学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精准地针对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在准确度方面实现百分百教学。缺乏明确精细的教学目标,精准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首先要精准确定目标,而且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可行性、可测性。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分支结构”这一章节为例确定明细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先设置课程的总体目标,再通过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理解并掌握分支结构的特点,以及双分支和单分支两种分支形式的特点;掌握单分支、双分支、多分支的语法结构;学会分析分支结构程序的执行流程。掌握使用分支结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2建立教学资源库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主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教材,主要的教学手段仅限于黑板和粉笔,主要的教学场所就是学校,显然这种讲授费时费力,效果不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讲授内容直观、形象。很多老师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料用于备课,并且随着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教师开始自己设计制作开发的教学资源,然而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形成规范,实现共享。因此,建设一个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库,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


本校依托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搭建了校本资源库,由信息科组统一管理,其中,教学资料的获取来源除了互联网外,更多的来源于老师自己设计制作开发的教学资源,例如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分支结构”这一章节,我们就制作微课、试题、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实践证明这样的资源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更适合本校老师互相借鉴学习。


3.3精准设计教学过程

笔者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结合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设计开发高效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借助微课、MOOC课进行学习;课上针对课前预习情况分析,精准上课;课后进行精准布置作业,查漏补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3.3.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实名登录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中的教学资源库,通过观看教师课前准备的微课视频资源,教师课前在智学网中通过快速灵活组卷的方式,生成课前自测练习,学生通过手机登录智学网APP进行课前自测答题。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测,使教师在课前充分掌握学生学情,并且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课前预习过程如图1所示。


微信截图_20200608171024.png


3.3.2精准上课

通过精准教学系统对课前学生的练习作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教师能迅速梳理出共性错题和薄弱知识点。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重点讲解班级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提升讲课效率和质量。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学习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活动,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教师评价。课中上课流程如图2所示。


微信截图_20200608171051.png


笔者以“算法与程序设计分支结构”这一章节为例,如果课前通过精准教学系统已知学生对多分支结构的执行流程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即可在课上重点讲解多分支结构的执行流程。再通过设置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使用分支结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3.3精准作业

学生经过了课前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中的精准解惑,精准教学系统智学网自动收录学生在课前、课中练习的所有数据,形成本节课学生学业档案,教师可按时间、知识点、错题等多维度查看学生个体学业详情,从而可以进行个性化布置作业,辅导学生学业,实施精准干预。学生可通过手机登录作业APP完成个性化作业,而教师可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实时的查看。课后布置精准作业流程如图3所示。


微信截图_20200608171103.png


3.4精准教学评价与预测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通常仅以最终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精准教学环境下,通过平时教学数据的精准识别,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做到综合评价,即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和可衡量性。


以精准教学系统中的课前测试、课中任务完成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等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等级制评价体系,将评价标准分成四个等级:优秀,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良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及格,能运用所学知识,基本完成任务;不及格,不能运用所学知识。


笔者选取了两组授课班进行了对比实践,A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B组按照精准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比分析,采取了精准教学模式的班级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均优于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


4、结论


精准教学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精准教学目标、精准教学过程、精准教学评价与预测,使教育教学对学生达到精准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精准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想的结果还存在差距,原因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教学目标的精细化程度、教学资源的多样化程度、课堂教学方法等有关。对于精准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以精准教学模式为依托,需要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25.

[2]龙虎,王小雪.大数据技术下的精准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0):150-152.

[3]杨成青,李春辉,王一蒙.智慧教育环境下精准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3):28-32.

[4]闫维纲.数据驱动背景下的精准教学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212-213.[5]张真,吴芬芬.基于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精准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810):130-131+134.

作者简介:林颖聪(1982.11-),男,汉族,广东珠海人,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网络安全、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