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新视域——— “精准教学框架”述要
丁 旭1, 盛群力2
(1.浙 江大学 宁波理工学院,宁波 315100;2.浙 江大学 教育学院,杭州 310028))
摘要:精准教学框架是国际教育领导 研究中心开发的一个教学管理工具, 用以 检验课程、教学和评估,旨在达到认知上更高的标准并帮助学生实现更高的成就。 精准指的是严格、相关和关系的三维立体框架,在框架的 纵轴 “严格” 和横轴 “相 关” 两个维度下有习得、应用、同化和适应四个象限。精准教学的框架理念对探索 教学管理的改革实践十分有益。
关键词:精准教学框架;严格;相关;关系;学习象限;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7)07-0031-07
作者简介: 丁旭 ,1977年 生, 女, 浙江宁波人,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 育 博士生, 浙江 大 学宁波理 工 学 院 讲 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 英语教学与教学管理; 盛群力 ,1957年 生, 男, 上海崇明人, 浙江大 学教育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与设计。
“精准 教 学 框 架” (Rigor/Relevance/Relation- ship Framework) 是 国 际 教 育 领 导 研 究 中 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Leader shipin Education, ICLE)的 一 个 教 学 管 理 工 具, 用 以 指 导 和 检验课程、教学和评估的教育过程。精准教学框 架旨在达到认知上更高的标准并帮助学生实现更 高的成就。[1]国 际教育领 导研究中心创始人 兼 董 事长威 拉 德 · 达 格 特 (Willard R.Daggett) 自 1991年中心 成 立 时, 就提 出了精准教学框 架 理 论,并在美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积极宣传推广, 帮助学校促进学生 接 受 更 “严 格” 和 更 “相 关” 的教育。达格特博士自 2008 年起至今担 任 美 国 宇航局教育咨询委员会顾问等职,他将精准教学 框架推行至美国的职业培训领域,主张人才培养 应更关注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成功。近年来,精准教学框架引起了教育界强烈的反响,著名教育学 家罗伯特 ·J.马 扎 诺 在 自 己 的 研 究 中 心 开 展 了 “精准” 教学策略的 实 验 研 究。 美国临床心理学 家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全职教 授斯宾塞·卡干博士将精准教学理念引入自己创 立的合作学习结构法, 发现尽管角度有所不同, 效果却是一致的。美国教育部、全美校长理事会(CCSSO) 以 及 比 尔-梅 林 达 · 盖茨基金会也都 不约而同地认为精准教学框架为 21 世纪的教学 改革与教学管理打开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视域。
一、精准教学框架释
什么是精准教学框架?“精” 指的是 “严格”(Rigor), 这是要求教师按照知识分类的 要 求, 尤其是在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即 “聚 焦 资 源, 掌 握 知 能 ”; “准 ” 指 的 是 “相关”(Relevance),这是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学 以致用的本领, 即 “拓 展应用, 灵活方 式 ”; 第 三个维度指的 是 “关 系” (Relationship), 这 是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 互方 式, 即 “协 同 合 作、 交 互 参 与 ”[2]。 因 此, 精准教学从心理学的思维角度、认知维度和社会 学的交互行动理论共同建立了这个框架。
(一) 什么是 “精” ———严格
精准教学框架的 “精”,称为 “严格”。这是 基于布卢 姆 认 知 目标 分类 修 订版的知识分类维 度。该维度的低端层次是知识的习得、回忆或是 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定位,此时学习者可以从大脑 中大量信息中定位所需的知识;该维度的高端层 次指 学 习 者 可 以 进 行 知 识 整 合 与 分 析。 因 此, “精” 指学 习 者 对 聚 焦 学 习 资 源 和 掌 握 认 知 能 力———对知识的 记 忆、 反 思、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评估和 创 造, 并 全 面 地、 深 入 地完成挑战性任 务。可以看出, “精” 是一个从简单知识到复杂 知识的连续认知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从 “幼稚” 阶段逐渐获得洞察力, 变得成熟、 有教 养的过程。[2] “严 格” 的教学可以发生在任 何 年 级阶段、任何科目之中。以 “营 养” 这个食品知 识为例,表1体现了 “严格”这个连续认知过程。
表1 “营 养” 概念在 “严 格” 维度的表现[3]
(二) 什么是 “准” ———相关
“相 关 ” 是 精 准 教 学 框 架 的 “应 用 层 面 ”(Application Model)。在教学中,要为抽 象的认 知内化 过 程 概 念 提 供 发 展 的 情 境, 就 必 须 创 建 “准” 的应用环境, 让学生应用核心知识、 概念 或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准 ” 所指向的教学可 以在学科内部、跨学科或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因 此,这一维度要求学校为学生准备的教学内容必 须和实际生活相关联 。[2] “相 关” 知识的应 用 还 包括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场所实习或与社区合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未来工作愿景,使他们更 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与生产工作的关系,增强 走出校园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4]
正如知识分类可以将认知的过程由低到高排 列,知识应 用 的 复 杂 性 也 可 以 由 低 到 高 进 行 描 述。在精准教学框架中,知识应用在五个连续的 层级模型中加以体现:(1) 在一门学科中的知识 教学;(2) 在一门学科中的知识应用;(3) 跨学 科知识应用;(4) 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中可预测 的情境;(5) 知识应用于真实世界中不可预测的 情境。基于 “营养” 的例子也可以描述学生在应 用知识 上 的 不 同 层 级 (见 表 2)。 达 格 特 指 出, 学生达到的每级表现取决于教学目标,如果教师 希望学生只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第一等级即可 达到目标要求。如果教学目的在于影响个人的营 养习惯, 这 就 需 要 第 四 等 级 和 第 五 等 级 的 应 用 水平。[3]
表 2 “营 养” 概念在 “相 关” 维度的应用[3]
(三) 什么是 “精准” 之 “和” ———关系
“关 系” 是 将 人 们 紧 紧 联 系在一起的纽带。 精准教学框架中的关系是指师生、生生等人际之 间的关系较之以前更为密切 。[5]在 精准教学 框 架 中 “关 系” 使得原来的 “严 格 ”/ “相 关” 变成 三维,纵深的一维使 “严格” 和 “相关” 在更加 具体的教与学关系、合作关系等人际间的活动中 成为可能;有了 “关系”,“严格” 才有可能不限 于本本 教 育, “相 关” 才 能 在 真 实 世 界 里 建 立 起来。
如果把教 育 的 目 标 看 成 精 准立体模型的体 积,那 么 学 习 者 能 够 达 到 的 “学 习 体 量 ”(Learning Unit) = 严 格 (Rigor) × 相 关(Relevance) × 关 系 (Relationship)[6] (见 图1)。如 果 只 要 求 “严 格” 的 知 识 内 容, 不 要 求 “应 用” 和 “关 系” 的 支 持, 这个模型的体积, 即学习者达到的学习积块为:高严格×低相关× 低关系;如果促使学生达到高 “应用” 水平,却 没有 提 供 核 心 知 识 和 安 全 感, 即 低 严 格 × 高 相 关×低关系;如果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无 法达到学业上的期望,那么再好的师生关系也只 能是朋友,而非学业上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即低 严格×低相关×高关系。这三种情况都无法实现 有效教学,使学习者真正达到成功。要想使学生 学习积块最大化,一定要平衡三个维度,随时调 整维度以适应当前的情境,优化精准教学框架中 三个要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达 到 三 个 维 度 的 最 佳 融 合,以实现最终 的 教 育 目 标 的 统 一: 关 系 (R)×相关 (R) × 严 格 (R) = 生 活、 学 校、 为 工 作做好准备的学习者 (LCWRS:Life,College,WorkReadyStudents)。
图 1 精准教学框架各要素关系[6]
(四) 精准教学框架中四象限的学习特征
精准教 学 框 架 在 纵 轴 “严 格” 和 横 轴 “相 关” 两个维度下有四个象限,分别指向认知目标 水平和知识 应 用 等 级 的 不 同 组 合。 象 限 A 代 表 对知识本身简单的回忆和基本理解。比如,知道 地球是圆的, 莎士比亚写过 《哈 姆雷特 》。 象限 C 代表更复杂的思维或对知 识 更 高 水 平 的 认 知, 比如,了解美国的政治体制是如何运作的,或者 分析美国文化多样性的优势及因此产生的挑战。 象限 B和 D 则 代 表 对 知 识 的 应 用。 比 如, 象 限 B包括知 道 如 何 使 用 数 学 知识来购物和计算找 零。象限 D 中所指 的 知识 应用包括在繁复的范 围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知 识的能力,并且这些能力可以解决在工作场合中 遇到的复杂 问 题。 象 限 D 就 是知识应用最 高 的等级。[6]每个象 限用一个术语来标识学生表 现 的 特点或来描述学生学习过程 (如图2)。
图 2 精准教学框架的四象限[3]
象限 A———习 得 (Acquisition): 学 生 收 集 和存储知识和信息。学生记忆或理解所学知识。
象限 B———应 用 (Application): 学 生 使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解决方案, 完 成 任 务。 应用的最高层次是在新的、无法预测的真实情境 中合理应用所学知识。
象限 C———同 化 (Assimilation): 学生能拓 展和完善所学知识,能在学科内主动、习惯性地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独特的解决 方案。
象限 D———适 应 (Adaptation): 学 生 有 能 力进行复杂思考,并应用知识和技能。即使面对 复杂的未知情境,学生仍能够使用拓展知识和技 能,创造解决方案,并采取行动,进一步发展他 们的技能和知识。
二、精准教学框架的具体应用相比传统的教育元素,精准教学框架结构简 单、表述直接、便于理解,运用通识性模型展现 一个更为严格的、相关的教育理念,鼓励进行教 育改革,从知识的习得走向知识应用,并为学习 者架起了一座学校学习和社会应用之间的桥梁。 精准教学框架构建多层面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宏 观地指导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估的发展,而且为每 个学生的升学、求职做好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同 时,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在教学中应用精准教学 框架也可以帮助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评估教学中的进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达到更高的成 就目标。以下将介绍基于精准教学框架的教学应 用的初步认识。
(一) 精准教学 框 架 象 限 A—D 中 课 程 活 动 的设计
Jordan指 出, 在精 准教学框架的四 个 象 限 A—D 中, 可 以 依 照 以 下 动 词 列 表 (Verb List byQuadrant) 作 为 支 持 精 准 教 学 框 架 工 具, 来 审视课 程 目 标、 设 计 教 学 活 动, 并 进 行 教 学 评 价[5] (见表3);以及通过学 生作品的词汇表来检 验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应用的程度和学业表现 的优劣,进而通过关键词的描述,确定学生能力 所处的象限,进行反思和改进,设计更高等级象 限的课程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见表4)。
表 3 精准教学框架的四象限动词列表[3][5] 表4 精准教学框架的四象限学生作品的词汇表[5]
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框架,进行课程标准检验 和进行教学评估时,也可以对照表3和表4两份 词汇表, 检查 是否 有 对应 的词出现在四个 象 限 中,就能够确定教学中学习者所处的水平在哪一 个阶段,并且能够评估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以一 门 “科技阅读与写作” 课程为例[3],可以简单 地 设 计 四 个 象 限 A—D 中 对 应 的 教 学 活 动, 如 表 5。关键词既 是教学目标, 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 目标,又是评价教学的标准。如果学习者能够完成四个象限中指定的目标,那么就可以依次确定 他们所处的学习阶段,并评价教学和学习结果。
表 5 精准教学框架的四象限活动设计示例[3][7]
注:楷体加粗的关键词 来 自 表 3, 下画线的关键词 来自表 4。
(二) 精准教学框架贯穿教学过程
达格特指出精准教学框架可以指导教学和评 价模式。国际教育领导中心[7]认为,精准框架 可 以首先定义期望的学生表现,这是教学目标,然 后根据具体的要求和情境进行教学实践,并在教 学中开展相应的学习评价,这个阶段是教与学的 结合;之后学生产生真实的表现,即学生业绩表 现,应用精准教学框架继续对这个表现进行检验 和评价,并总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要 做到持续性地给予反馈和评价, 加强教学反思, 以促进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改 进,这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见图 3。
图 3 精准教学框架指导教学过程[8]
基于精准教学框架,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四个 象限 A—D 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及 应用活 动 进 行 具 体 的 教 学 设 计。 琼 斯 (Jones) 认为依次共有四个步骤 (见图4)[7]。步骤1: 学 习焦点———即什么确定和驱动了学习体验 ,也就 是定目 标, 需 要 明 确 一 系 列 相 关 数 据: 课 程 标 准、学生水平及需求、最佳实践范例和相关文献 阅读; 步 骤 2: 学 生 表 现———期望学生知道什 么、做什么、或成为什么,可以达到 “精准” 的 哪一象限;步骤3: 学习评价———如 何评价学生 表现;步骤4:学习 体验———什 么活动能够使学 生达到期望的表现,也就是设计教学活动。
图 4 精准教学框架中教学设计的过程[7]
(四) 基于精准教学框架的课程目标及活动 设计举例
明确 精 准 教 学 框 架 的 四 个 象 限 A—D: 习 得、应用、同化、适应的知识认知要求和应用层级,对各门学科教学实践的改进都大有裨益。达 格特近二十年教学实践的验证,充分显示精准框 架在教学设计上的重要作用和价值[4]。下面以 美 国高中语 文 课 程 为 例 (参 见 表 6), 列 举 不 同 的 学生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呈现了四个象限的 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 精准教学框架,做到符合 “精准” 四个象限 A— D 的学习特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活 动,以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 应用。
表 6 精准教学框架指导下高中语文科目教学目标实例[7]
精准教学框架要求所有学生学业知识掌握遵 循 “严格” 目标,并理解知识应用的 “相关性”,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 创新都应符合精准教学框架中四个象限的表象和要求。正如从 象 限 A 分 别 指 向 象 限 B、C、D, 只有当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相关的情境中 才能激发对知识更高层次的认知。因此,对于教师,仅仅依赖讲课无法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成 果。正如达格特所提到的:先有准,再求精,即 相关性使严格成为可能 。[3]问 题出 现 了, 与 一 个 孩子相关的知识应用不一定与另一个孩子相关,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重视第三个 R—关 系。 教育 者必须知道学生为什么苦苦学习、默默寻找?他 们付出辛勤的努力在寻找什么?又是什么样的环 境条件 会 导 致 不 同 的 结 果? 如 果 深 入 地 了 解 学 生,会使教育者知道 如 何 去 教, 如 何 进 行 改 变。[9]所以,可以 这 样 说, 准 是 前 提, 是 “因 ”, 要保证学习有针对性,对学习者个人的需要和兴 趣是息息相关的; 精是目标, 是 “果 ”, 要 促 使 学习者掌握高层次的学习目标,真正达到学以致 用;“关系” 是保障条件,使 “因果” 联动循环。
个人学习最终是为了与他人共享。一个学生 与教师、同学的 “关联” 越多,学生在学校的表 现就会越好,因为这样学生才有归属感,觉得他 们 “归属” 学校或者本身就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 成,就会有学习的动力。阿基米德独自一人在浴 缸里发 现 浮 力 之 时 兴 奋 至 极, 裸 跑 到 街 上, 喊 道:“我发现了!” 他就是想与人分享自己的新发 现。可见,“关联” “归 属” “分 享” 都可以认为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2]。达格特 (2005) 提 出美国学校在以精准教学框架为基础的改革中, 同时 遵 循 了 建 立 “关 系 ”12 条 准 则[10], 即 尊 重、毅力、责任、诚实、沉思、乐观、同情、信 任、主动、勇气、适应、忠诚。
只有真正地建立良好的 “关 系 ”, 精 准 教 学 框架才能对教与学发挥稳固的支撑和强大的指导 作用。[11]以课堂教学为例, 达格特分析了怎样的 课堂才是 “关 系” 好的课堂。[5]教 师在课堂 中 的 作用通常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教学是指内 容和知识的传授。课堂管理指教师使用流程和技 术来创建学习环境。课堂管理这个术语给人的印 象是,课堂是一个产业过程,而不是人与人之间 的合作。课堂管理要求教师不带情感,运用一定 的管理技术确保教学顺利和有效运行。但是,教 师进行教学需要建立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不 仅仅是进程的管理。教室里的是一群学生,渴望 且理应得到自己同成年人与同伴之间的高质量的 关系。正是这种 “关系” 驱动学习者的行为,促 使他们进行学习。
三、精准教学框架的价值分析
精准教学框架自国际教育领导中心创立之时 提出, 创始者达格特认为, “应 该让所有学生接 受严格且相关的教育” “并 且重视人际间的 ‘关 系’”。这也使 学校开始审视其他有意义的教学 结构上的变化,认识到比如 项 目 学 习、 团 队 学 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确实能培养学习兴趣, 创建学习风格和发挥学习潜力。精准教学框架的 价值和贡献是多方面的。
(一) 丰富了教学目标分类的维度
20世纪教 育 理 论 最 大 的 创 新 之 一 归 功 于 布 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目标经过长达十年的 修订之后日趋完善。但是,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 主要是从知识的类别 (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 知) 和认知的 过 程 (记 忆、 理 解、 应 用、 分 析、 评价和创造) 进行二维划分。精准教学框架基于 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 (严 格,Rigor), 增加了 知识 应 用 (相 关,Relevance) 和 人 际 关 系 (关 系,Relationship) 两 个 维 度, 使教育目标分类 结构更加丰富立体,融合了内化的认知,外化的 行为以及同化的建构。将知识在学科内部、学科 交叉及 真 实 世 界 中 的 应 用 层 层 深 入, 并 强 调 互 动、分享以及合作的人际交流。
(二) 拓展了知识应用的范围
梅里尔 (M.David Merrill) 在 首 要 教 学 原 理中提到,当学习者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掌握知 能时,才能促进学习,也就是五项原理中的聚焦 问题,其他四个原理为不同的学习阶段:激活旧 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这四个阶 段注重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个学习应用的循环 圈。与此不同的是,达格特在精准教学框架中创 造了知识应用维度,即 “相关” 维度,也就是学 习应用的指向要 “准 ”, 重视知识应用 的 空 间 范 围和应用的灵活性。 在五层连续的应用模型中, 应用的 空 间 范 围 越 来 越 大, 应 用 的 程 度 由 简 到 繁,由易到难:分别是某学科内的知识;某学科 内的应用;跨学科应用;真实世界可预测情境中 的应用;真实世界不可预测情境 中 的 应 用 。[3]如 果说最低的层级是知识本身的掌握,那么最高层 级就是解决复杂真实问题,并创造出只有在现实 世界中才有用的新项目、新设计和新作品。
(三) 推动了学生掌握高层次知能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原生居民,他们在使用互 联网、电 脑、 平 板 电 脑 和 智 能 手机的环境中成 长。如果想要了解什么事情或是需要知道什么答 案,他们就会运用谷歌搜索去查询。比如布尔战 争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美国第24届总统是谁? 他们只需几秒内就能回答。所以现在更强调通过 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找到信息并加以运用,也就 是说,在跨学科的、 真实世界可预测情 境 中 的、 真实世界不可预测的情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才是 认知应用的最终目标, 这才是 21 世纪培养学习 者获得成功的知能。精准教学框架将知识分类和 知识应用相结合, 形成四个象限 A—D, 符合学 生知能的根本性转变。从广义上说,雇主更看重 技能而不是知识本身,因此,工作场合中,在象 限 B和象限 D 的技能和知识要比象限 A 和象限 C的更重要。然而,之前的教育体制作为一个整 体,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教育和教育者仍然 在象限 A 和 象 限 C 的领域中被调控、 被 认 证、 被授权和被签约,这两个象限中的学习焦点只限 于互联网之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已 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推向了更强的应用和更高层 次的思考,即从象限 A 指向象限 D。
(四) 明确了 “教学关系” 的重要地位精准框架明确教学设计中的 “学 什么” “如 何学” “如 何评价 ”。 在精准教学模式中 “严 格” 与 “相关” 程度从低到高,指明学习与教学的不 同层次的目标,还详细指导教师在不同情境中进 行教学,培养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应用所学知识, 这和梅里尔提出首要教学原理中的五项原理异曲 同工。而且,达格特认为学习是一种社 会 活 动。 没有 “关 系 ”, 教育系统将不复存在。 正是教师 和学生的 “关系” 使得教与学成为可能。这就是 我们平时 讲 的 亲 其 师, 信 其 道; 先 育 人, 后 教 书;先传道,后授业; 等 等。 这 为 21 世 纪 教 学 改革拓展了新的视角,并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 学策略,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使教学更加轻松 有序,使学习者能达成更高层次的成就目标。
精准教学 框 架 认 为 “严 格” 的 认 知 目 标 水 平、 “相 关” 情 境 中 的 知 识 应 用 和 人 际 交 往 的 “关系” 三个维度达到平衡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精” 维度明确认知目标,“准” 维度强调学习应用环境, “精 准” 之 “和 ” 维度体现交往行为, 三个维度彼此交融、相互渗透。精准教学框架的 提出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和评价方 法等方面,为教育管理者和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化 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和一条新的实践探 索路径。
参考文献:
[1]Jones R D.The rigor and relevance handbook(SecondEdition)[EB/OL].InternationalCenterfor LeadershipinEducation.http://wwwl.eadered.com/.
[2] MissouriCareerEducation.Leadersguide———infusing rigor,relevance,and relationshipsin services health academic & careereducation [EB/OL].http://www. missouricareereducation.org/.
[3]DaggettW R.Rigor/relevanceframework———Aguideto focusing resources to increase student performance[EB/OL].http://www.leaderedc.om,2016.
[4]NationalConferenceofStateLegislatures.Improving high schools through rigor, relevance and relationships [EB/OL ].http://www.ncsl.org/ research/education/dropout-prevention-dropout- reporting-high-school.aspx.
[5]JordanL L.Rigorandrelevanceframework [EB/OL]. ACSA Webinar.http://www.acsa.org/2015.
[6]The3Rs:Rigor/Relevance/ Relationships [EB/OL]. http://www.powershow.com/view/3d926e-ZGI5M/
The_3_R_s_powerpoint_ppt_presentation.
[7]Jones R D. Introduction to rigor/relevance framework [EB/OL]. The rigor and relevance handbook.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Leadership in Education.http://wwwl.eadered.com,2004.
[8]Jones R D.Leadershipforrigor/relevancerelationships
[EB/OL].ModelSchoolConference,2007.
[9] DeWitt P.Rigor,relevance & relationships:an interview withbillDaggett [EB/OL].http://blogs. edweek.org/edweek/finding_common_ground/2012/ 01/rigor_relevance_relationships_an_interview_with_ bill_daggett.html.
[10]DaggettW R.Successfulschools:fromresearchto actionplans[EB/OL].ModelSchoolsConference, http://wwwl.eadered.com,2005.
[11] McNulty R J,Quaglia R J.Rigor,relevanceand relationships [EB/OL].http://www.aasa.org/
SchoolAdministratorArticle.aspx?id=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