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社会经济科技的变化给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各国的高中教育也在2018年经历变革。在此,我们仔细梳理,以期助力探索我国高中发展新路径。
2018年是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深入推进,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考综合改革在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试点之后正在全国铺开,其间又经历了方案的细化和调整、社会的讨论、部分省市的推迟;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开始实施。可以说,我国的高中教育,从入口到出口,从规模扩充到质量提升,从教育教学的方法、过程到评价,正经历着艰难的探索和深刻的变革。
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的核心追求是不变的,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面貌和版本,而各国又根据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有所侧重。今天,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在高中教育改革中表现为对于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准备,尤其是对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支持;教育的时代性要求在高中教育的改革中表现为聚焦于自主性、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交流能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些是适应21世纪发展所需的高阶能力;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教育中突出表现为,因学生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的不同而进行差异化支持;大学招生制度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本然使命——评价和选拔学生、引导基础教育育人方向。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行于当下、面向未来,但具体行动又都是置身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情境中的。如何将上述变革融入现有教育体系,这是所有看似合理的理念和变革方案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教育分权的国家重视在高中教育发展新目标方面凝聚共识,通过法案、行政命令、倡议和政策杠杆提出方向和方案,通过学区、学校的自主行动探索和推进迈向新目标的多元实践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团体及各种社会力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参与。而在注重集中统一的国家,全国范围的统一行动则会明确指向新的发展目标并迅速果断行动。
从长期看,整体性的系统变革令人期待。但是在短时间内,变革要从具体行动开始,因而会遇到与既有系统相适应的问题。这种变革举措融入既有系统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温和的实践方案,也在支持高中教育新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着缓慢的调整,直至适应和促进高中教育的变革。
也许,欲速则不达,而这才是变革之道。
目标更新:面向未来的高阶能力
2018年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首轮录取榜单,学校根据“学术能力、人格特质、全球愿景”三个方面筛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却不见我国内地高中生的身影。近年来,美国常青藤高校以及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在中国学生录取和评价方面的言行屡受关注。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是我们也要思考,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如何看待教育的目标?哪些是我们下一代需要重点培养的品质和能力?
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争加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狂飙突进,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成为教育探索新的出发点,对于高中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义自然也包含其中。2009年,美国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提出的21世纪学习框架,重点强调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职业与生活技能。其中,学习与创新技能包含了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合称“4C能力”。
最近几年,美国私立高中联盟推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这一模式关注学生8个方面的表现,例如分析与创造性思维,口头和书面表达等复杂沟通能力,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数字化和量化分析能力,适应性、主动性和冒险能力,正直和道德决策力,思维习惯。这一方案得到了众多著名大学在内的美国入学、资助及成功联盟的支持,目前正在从理论评价模式走向评价实践,进而引领高中变革。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强调自主行动、合作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同样是关注了通用性的能力。在澳大利亚,高中教育中融入“三大跨学科优先项目”(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融入亚洲、可持续发展)和“七大关键能力”——读写能力、运算能力、信息技术能力、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个人与社会能力、道德伦理、跨文化理解。与此同时,日本强调高中教育要发展学生“与具有主体意识的各类人群相互合作的态度及能力,即主体性、多样性和合作性”,以及“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自己发现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并且把成果展示出来的能力,包括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
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来看,教育目标日益将通用能力作为重点,聚焦于自主性、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这些超越了具体的知识,是多领域通用的、多维度的(知识、方法、态度等)、与高阶技能和行为相关的、应对复杂问题所需要的能力。相应地,各学习领域的目标则超越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并探索实践发展的一般能力和通用能力。美国的科学教育标准将科学课程的内容聚焦于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并进一步强调学生参与科学与工程技术实践,即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从事工程与技术项目,期望学生像科学家、工程师那样进行专业化的实践,从而发展科学探究与实践应用能力。
早在1945年,美国哈佛委员会在研判教育的未来时,认为“高中不再是昔日意义上的‘预备学校’,高中所面临的最艰巨任务是,如何尊重众多学生在智力、背景、家境、兴趣及期望等方面的差异,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为此,哈佛委员会开出了通识教育的“药方”,提出着重培养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辨别价值的能力。60多年后的今天,高中教育问题历久而弥新,依然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 案例 ——
目前,美国有20多个州参与了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的行动。21世纪学习示范学校100余所,宾夕法尼亚州南里海学区高中部是其中之一,聚焦于3个方面的改革。技术变革学习,通过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真实职场任务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策略扩大学生的参与,技术作为泛在工具提升学习的技术能力及研究、合作、创造、交流;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按照课程项目模板进行21世纪技能的教学,学生合作解决问题、创造产品、共享知识;基于21世纪技能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创造力和创新、交流与合作、研究和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和决策、数字公民、技术操作。
大学招生:引导高中教育改革
在美国一些高校的招生中,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满分学生被拒,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大学宣布不再强制要求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美国国家公平与开放测评中心致力于结束标准化考试的误用和缺陷。2018年,有1000多所美国大学不再依据美国“高考”(ACT或SAT)成绩录取学生。这一行动正在增强大学招生方式的多样化、开放性和自主性,并对高中教育产生引导性作用。
21世纪的能力评价越来越注重知识应用、创新性等方面的评测。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引导整个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向,这方面的主要举措是探索如何更合理地将学生的平时成绩纳入高校招生评价体系。公平的制度,在有效选拔学生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这方面的探索聚焦于如何增强高校招生的专业性和过程的公平性;如何在不同的学生群体间保持公平,进而促进教育的代际公平和社会的代际公平。
欧美诸国及日本、澳大利亚在制度上主要是基于大学自主,尤其是私立大学,加之学生评价的部分方面由专业性或者其他独立的机构进行,大学招生相对多元化,较多地由大学基于其教育价值观和自身传统进行并不断调整,整体上是以学术水平考试、平时学业成绩、综合表现及能力等不同组合为依据,在具体评价手段上也比较多样化。
2018年间,法国的高中会考改革颇受关注。为了提升高中学生学习的投入和水平,并增强学生的个人专业和课程选择,法国将在2021年举行高中会考改革,201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按照新的方案调整课业安排。改革内容包括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至40%,其中10%取决于高二和高三的学习成绩单,30%由高二和高三阶段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决定;取消会考的文、理和经济社会分科,高三毕业会考科目减少到4门。这种改革虽然因其精英化倾向以及学生选择提前等原因遭到一些反对,但是在促进学生选择和个性化发展方面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 案例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里海学区的评价制度和美国私立高中联盟推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是典型代表,这种基于真实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的学生评价体系,在理论界也受到广泛认可,被认为有助于选拔人才并能很好地引导高中教育发展。
但是,在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的改革中,除了学科内容更新外,第一年课程被作为单独的资格,成绩不再纳入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之中,所有的考试放在课程结束之时,而且非考试的评价只在知识、技能和理解无法有效通过考试进行评测时才采用,非考试评价的比重也会降低。概而言之,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的评价改革更加重视终结性的考试。从这种对比可以看出,高中评价和大学招生的探索仍然是多元的甚至多方向的。
学生支持:促进个性化发展
一段名为《控诉教育》的视频红遍了网络,演讲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每一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价一条鱼,它将一辈子认为自己是个“笨蛋”。他说,今天的教育制度不仅要让鱼爬树,还让鱼爬下来,参加长跑比赛。2018年,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传统高中教育探索的模式。
在支持特定学生群体上,以及引导学生做出个人发展决策方面,近年来各国有不少举措,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有力地促进了高中教育发展在入学机会、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上的公平。对于困难群体的特别支持,许多国家从教育公平出发,强调为资源匮乏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或机会。日本为支持区域及处境不利的学生群体接受高中教育,2010年起就开始实行公立高中免学费制度和私立高中“就学支援金”补助制度。除了减免学费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通过午餐补助、专项资助等帮助学生。这对于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中教育尤为重要。
对于特别项目的支持,主要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发展和科技竞争所需的领导型、精英型人才。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学生更有可能从中受益。这类公共投资具有正外部效应,符合经济学原理。
为了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支持学生的自我认识与未来选择,欧美各国在高中学校普遍按照学生数配备专职的学生发展指导教师,专门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指导,并协助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美国各州高中课程和考试有较高的自主权,但是州计划中必须包括初高中衔接、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衔接的方案,将严格的学术性学习、生涯与技术教育、工作学习和生涯咨询指导加以整合。法国最近启动了“学生计划”,为高中毕业班配备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学生的开放性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性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种教育机构、专业团体、教育公司、与教育相关的科技公司、教育领域的非营利机构等,支持学生和教师的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供丰富而可及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例如,法国数字大学通过开设免费慕课为高中生提供在线专业选择指导。
—— 案例 ——
近年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咨询报告中提出了高中教育、大学招生、大学教育一体化的改革举措,实现高中与大学的衔接。在实施过程中,日本要求教师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维度,从主体性、协同性的角度彻底改善学习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多维度、立体化地促进每一个生命健康、充分地发展;对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针对性教育方式,为入职做准备;对于重修生、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以及拥有优秀才能或鲜明个性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支持等。
课程调整: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
我国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含校本课程8学分)。”实施中我们发现,课程结构的调整提升了高中学校的课程自主性,同时也在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建设和高中多样化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高中阶段是教育分化的开始,学生开始尝试探索选择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所以,增强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课程结构调整的大趋势。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也是基于课程的多样化。不同的学校根据其所处的情境和愿景,设计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学校的自主权越大,多样化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也更有可能通过系列课程开发支持学生在特定领域中的发展,学校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2018年,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降低必修课学分比例或者毕业标准来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支持高中教育的特色建设和多样化发展。日本高中课程的必修课只占30%左右,其余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近年来,日本鼓励各地创办特色学校和新型高中,突出办学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弹性而多样化的高中教育”。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是修读22个学分的课程,其中英语4学分、社会研究4学分、科学3学分、数学3学分、外语1学分、艺术1学分、体育2学分、健康0.5学分、选修课3.5学分,并通过纽约州组织的考试。然而,美国高中学生修读的课程学分大大高于规定数量,学校也开设了包括大学先修课程(AP)在内的大量选修课程。在美国新泽西高技术高中,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包括工程设计导论、计算机集成制造、计算机科学与软件、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与环境可持续、民用工程与建筑、工程学、工程设计与开发、数字电子技术等。就高中学校的特色领域而言,州内就有科学高中、技术高中、研究高中、艺术高中等。
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和体验,美国一些高水平的高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组块课程,如纽约高中设置的“职业群”课程,将生涯与技术教育课程框架分为若干大类,再将课程序列化和组块化,与这些大类加以衔接。
—— 案例 ——
美国纽约布朗克斯科学高中有8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这所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数量众多、门类丰富,大学先修课程就有30门左右,从微积分、物理、化学,到文学、经济学、音乐理论、艺术史,还有若干荣誉课程,学生还可以经过特别许可修读,还可用来代替常规课程。这些选修课程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自然也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在课程的组块化方面,学校可以成组地选择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生物学、自然科学的选修课程,在自然科学领域,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必修课程之后,在化学、物理学、工程学、药学和法医学等5个领域选择一组课程学习。
“双重准备”:提升技术教育地位
我国高中阶段的普高与职高之比为6∶4,高中阶段开始就完成了学生分流的工作。职业高中常被作为被迫选择的去向,而普通高中则以升学准备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任务。如何更好地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定向,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直争论的问题。在技术时代,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也出现了新的应对模式。
从全球范围看,高中教育的普及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根据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18》的统计,2016年,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15—19岁人口中有85%的人在校读书。我国2017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也达到了88.3%。
高中教育普及给各国高中带来的新的挑战是,侧重于大学预备教育功能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教育普遍面临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与艰难选择,希望升入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学生远远高于实际人数。在很多国家,这种倾向一直主导着高中教育,从而使得人数更多的学生在高中毕业进入职业生涯时没有享受到未来发展需求的教育。
为此,各国开始重新确认职业技术方向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特别的支持,将“就业准备”提升到与“升学准备”同样重要的地位。技术教育的崛起值得特别关注。最为典型的是英国推出的技术课程(T-level)。雇主参与课程设计,侧重发展企业所需的技术能力,学生除了学习数学、英语和数字技能这些核心科目外,还将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学习专门的技能。两年制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获得英国全国认可的资格证书,证明在哪些技术领域取得了学业成就,也可以抵3门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的科目,技术课程毕业生既可以选择就业又可以选择继续升入大学。这一学业证书的推出,是为了培养更专业的技术性人才,提高就业人员的竞争力,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求,推动技术领域发展,支持就业,同时又兼顾了“升学准备”。
美国《让每个学生成功法案》在2015年提出纠正《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对于课程的窄化,提出全面的教育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写作、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外语、公民与政府、经济学、艺术、历史、地理、计算机科学、音乐、生涯与技术教育、健康与体育等,由州或地方教育部门决定,目标在于为所有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程和教育经验。这种注重全面发展的丰富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多重需要,改变了之前侧重学术能力发展的取向。从教育实践层面看,源于美国加州的兼顾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学习”模式值得关注。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盟,在高中阶段对于理工类课程的重视和特别支持,正是为了面向未来的科技竞争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的重视。至少相对于欧洲的古典中学传统而言,这也体现了技术、工程领域教育的新观念与新趋势。
—— 案例 ——
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是高中教育的目标,具体包括使九年级学生熟悉贸易、技术和学徒制的职业项目;在十年级开设21世纪公民知识课程;为十二年级学生增加获取法语学习证书的机会;设立创业奖鼓励高中生创业;为高中生发展基于社区的学习项目;要求所有高中生毕业前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从2020年起,学生必须完成3门高中数学课程作为毕业要求。